主页 > 生活 > 正文

​紫禁城的三大殿分别是什么,故宫的三大殿屋顶有什么样子?

2023-08-17 03:17 来源:促记网 点击:

紫禁城的三大殿分别是什么,故宫的三大殿屋顶有什么样子?

故宫的三大殿屋顶有什么样子

北京故宫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明清时期皇帝举行大典、处理朝政的场所之一。这三个大殿的房顶形制是什么呢?太和殿的屋顶是庑殿顶,中和殿的屋顶是攒尖顶,保和殿的屋顶是歇山顶。

重檐庑殿顶是古代中国宫殿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这种顶式是明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现存的中国古建筑中,如太和殿、武当山金顶,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即此种殿顶。

中和殿屋顶为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

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屋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

故宫的三大殿屋顶有什么样子

故宫三大宫殿、军机处的位置分别在那里

三大殿位于紫禁城的外廷,穿过午门、太和门就到了。

军机处在乾清门西侧的隆宗门内。

故宫三大宫殿、军机处的位置分别在那里

三大殿的命名体现了哪些中心思想

故宫三大殿的改名历史和含义你知道吗?

故宫,旧称紫禁城。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整个工程耗时长达十四年时间。故宫中共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就是前朝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不过,这三大殿的名字可并非一直如此,期间曾经历过多次变更。故宫三大殿的殿名历次变更的历史背景和这些名字各代表什么意思?

故宫三大殿的最初名字叫: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这三个名字与南京故宫三大殿同名。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赶跑元朝统治者,一统天下,这就意味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于是他给南京故宫三大殿起名: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给北京故宫用了同一套名字。

“奉天”之意是根据儒家的天命论,说皇帝奉天之命来统治天下万民,所以皇帝被称为天子,古代的传国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也是同个意思;“华盖”是中国天文中的星官之一,属紫微垣,象征孤傲、超然、高不可攀之意;“谨身”是为了告诫帝王要加强自身修养,因为帝王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天下万民的生死,所以必须谨慎处事。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明孝宗一脉绝嗣。于是皇位便传给了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史称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的皇位得来有点偶然,所以他一直非常在意自己的正统地位。

嘉靖皇帝为人极聪明,但他没有把聪明才智用到治国理政上,而是全部放在帝王权术方面。为了证明自己承袭皇位合理合法,嘉靖帝长时间忙于搞各种套路,变着法的为自己正名。

他不仅违背多数大臣的意愿,强行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献皇帝,还把已去世一百多年的明太宗朱棣改庙号为明成祖。

因为朱棣不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而他自己也是个半路杀出的继承人。强化了朱棣地位的同时,也相当于暗示世人明朝从他这里开始又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遭遇大火,从三大殿到午门全部被付之一炬。按理说,这样一场损失惨重的火灾能让所有人都感到痛心不已。可是嘉靖帝却暗自窃喜。

他很快下令重修三大殿,待工程完工后,嘉靖帝宣布从此以后三大殿不再叫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而是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皇极”意为皇建无极、永远统治天下之意;“中极”是古人所指的北极星,也被定义为帝王之位;“建极”指建立中正之道。

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的名字并不比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来得更加高明,但嘉靖皇帝之所以要这么做,原因是想进一步证明大明王朝从他这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所以看上去只是简单改了几个名字,但其实玩的都是套路。

明朝灭亡,清朝定鼎中原后,紫禁城迎来了新主人。作为新王朝的统治者,清朝皇帝自然不可能沿用前朝的名字,因此故宫三大殿再度被改名。

由于清朝统治者是来自东北的满人,他们以少数人来统治占全国人口九成以上的汉人,自然希望能实现民族融合,以和为贵。所以这次更名重点突出一个“和”字,三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寓意万年和顺,国泰民安;“中和”出自《中庸》,意为“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