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活 > 正文

​女人的三从四德是什么?当今社会女人的三从四德

2023-10-08 09:56 来源:促记网 点击:

女人的三从四德是什么?当今社会女人的三从四德

女人的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首先第一点就是女人不能抛头露面,因为古代的时候,女人的地位非常低,所以她们只能在家里相夫教子,不能抛头露面,这样的话就会被别人看不起,甚至还会被当做笑话。第二点就是女人不能随便出门,因为古代的时候交通不发达,如果一个个人出门的话,很容易迷路,所以女人出门的时候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以防万一。

一:女人的三从四德是什么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1、三从

“从”有多重含义——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意思。被要求遵从三从道德的妇女不能自专、自主(物化女人),必须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

2、四德

最初是对宫廷妇女的四种必备的修养——德行(德)、言辞(言)、容貌(容)、技艺(功)的培训和修养,包括了传统“妇学”四项教育内容,所以儒家称作“四教”,又叫“四行”。

本起源于宫廷妇女教育,属于“阴礼”(妇女遵守的礼仪)、“阴职”(妇女担负的职责),不久扩展到上层家庭对承担妇女角色的修养。

三从四德评价:

在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对于女性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约束力,是男人选择女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但其对妇女偏狭的行为进行了限制,男女地位应该平等对待,拼弃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三从四德,是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维护父权、夫权、家族利益需要,根据"男尊女卑"的原则,过分地要求妇女在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男女应建立在平等待遇的基础上,才能在家庭生活中和睦相处,社会在发展进步,拼弃旧有的礼教,吸收好的品德及修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从四德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1、三从

“从”有多重含义——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意思。被要求遵从三从道德的妇女不能自专、自主(物化女人),必须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

2、四德

最初是对宫廷妇女的四种必备的修养——德行(德)、言辞(言)、容貌(容)、技艺(功)的培训和修养,包括了传统“妇学”四项教育内容,所以儒家称作“四教”,又叫“四行”。

本起源于宫廷妇女教育,属于“阴礼”(妇女遵守的礼仪)、“阴职”(妇女担负的职责),不久扩展到上层家庭对承担妇女角色的修养。

三从四德评价:

在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对于女性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约束力,是男人选择女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但其对妇女偏狭的行为进行了限制,男女地位应该平等对待,拼弃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三从四德,是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维护父权、夫权、家族利益需要,根据"男尊女卑"的原则,过分地要求妇女在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男女应建立在平等待遇的基础上,才能在家庭生活中和睦相处,社会在发展进步,拼弃旧有的礼教,吸收好的品德及修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从四德

二:女人的三从四德打不得骂不得

三从:从不洗衣,从不做饭,从不拖地四德:老婆化妆要等得,老婆花钱要舍得,老婆发脾气要忍得,老婆不开心要哄得

三:女人的三从四德五不准指的是什么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会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规则,万事万物皆有其自身法则。三从四德就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女子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是中国古代妇女伦理道德教育的根基与核心内容。

封建经济、政治、思想体系下,古代男子承担的更多是社会责任,而女子承担的主要是家庭责任。这里我们就以古代的“三从四德”为例,简要分析中国在封建统治时期对女子的伦理道德教育。

一、顺着“三从四德”走近中国古代对女子的伦理道德教育体系

“三从四德”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习俗之一,可分为“三从”与“四德”。“三从”是对一个女子在一生三个重要时期或者遇到三种寻常情况时的不同要求,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对妇女在外貌、品德言行举止等方面的要求。

以三从四德是中国封建统治时期对女子的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核心重要组成部分。伦理道德教育蕴含着浓厚的宗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封建统治制度产物,其自身带着深深的儒家思想的烙印。

三从四德与封建伦理道德的产生以及延续数千年甚至在今天依然有所残余,无法被彻底消灭,它是植根于一片丰沃深厚的社会土壤的,反映了封建社会在自然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当时女子的要求,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女人的三从四德是什么?当今社会女人的三从四德-第1张图片-

二、从多方面看伦理道德教育产生的社会根源

1、从经济上来看,在中国古代,封建文明时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其具有分散稳定封闭脆弱等特点,并以家庭为单位,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由于单位小,数量众多,且古代生产落后,效率低下,生产工具与技术都难以快速更新,这样一来,每家每户都需要合理的分工,有人来专门治理产业。

男子由于力气大,便于进行生产活动,一户普通劳动人家总希望多一些男丁来积累资产,男尊女卑思想由此产生。女子地位低于男子,需要服从与听从男子的意见,并且女子不被要求具有学识,只需要擅长耕织,举止端庄,言行得体。三从四德思想由此产生

2、从政治上来说,西周完善了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以便于世袭制统治,其重要特点是血缘关系与政治相融合,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宗法制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皇帝等分封建制的重要依据与规则。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皇帝的庶出儿子远没有嫡长子那么吃香,哪怕是皇帝的妻子皇后或者母亲太后也必须遵守“后宫不得干政”的戒律。

上至皇帝老儿,下至平民百姓,众多妻子的地位高低不等,儿子要继承皇位或家业要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由此出现母凭子贵的现象。由于中国古代是男权社会,封建时期女子几乎完全不可接触到权力与政治。也就几乎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完全沦为男子的附庸,因此只能服从和服务于男子,哪怕有自己的才华与智慧,也只能辅佐自己的丈夫或者儿子,起到装饰门面的作用,而不可独当一面,开拓自己独有的一片天地。

3、从思想文化上来看。儒家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几乎都处于主流地位,其主张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浩如烟海的儒家经典也是古代读书人必读,科举必考的书目。与伦理道德有关的内容又在儒家经典中又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这导致了中国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

儒家提倡的理想大部分与“治国齐家平天下”与实现“天下大同”有关,还主张“男主外,女主内”,这一点要求男子志向远大,志在四方,广泛学习,不拘细节,以及孝、悌、信、爱、仁等;对女子的要求和规范则主要体现为“三从四德”,甚至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儒家文化其自身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内涵与形式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使伦理道德教育得以绵延数千年。

三、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待中国古代对女子的伦理道德教育

消极方面:以三从四德为核心封建伦理道德教育限缩了女子发展的更多可能性,用伦理道德绑架了妇女,将她们的身体和心灵永远地困在一方小小的空间里。要求妇女绝对服从男子,完全背离男女平等原则,把女子视为男子的个人财产附庸,把女子作为任劳任怨的劳动工具免费劳动力,阻碍社会进步与思想解放,严重压抑人性,牺牲了无数女子的利益。而且不赞同女子学习知识文化的态度也阻碍了文化传播,继承与进步。

积极方面:以三从四德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虽然严重侵害了女子的利益,但为女子提供了行为规则道德规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社会稳定,要求妇女安分守己,便于实现长治久安。为农业与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劳动力,有利于促进自然经济与农耕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社会合理分工,各司其职,让社会机器有序运转,并且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四、结语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到在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传统思想影响下,女性的生存和发展较男子更为不易,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无数的女子为农耕文明封建社会的发展付出了艰辛与极大的代价,其作用却在历史中长期被忽视抹杀

提起三从四德,人们都觉得是糟粕,应该被剔除。但我们应辩证看待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在看到它众多弊端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并对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可过于苛责,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

《中国古代妇女伦理模式述论》孙理兴

《中国古代在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束缚对女性造成的影响》房私

《简论古代女子的伦理道德观》阎广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