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活 > 正文

​京的全称汉字(京的全称汉字及其声母)

2023-05-14 15:54 来源:促记网 点击:

京的全称汉字(京的全称汉字及其声母)

(甲骨文中“京”字)

古代把“首都”,严格说是把“国都”,称为“京”,概自沿袭了“三代”中“周”的传承。“京”字的本义是高丘,又是地名,“都城”是后来的引申义。

一,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解释“京”的本义是“绝高丘”。其实甲骨文里已经有“京”字,徐中舒先生解其义一为高丘(余7.1甲骨);二为地名(人2363甲骨)。未见“都城”含义。但值得关注的是,甲骨文“京”的造字,与“亳”有密切联系。罗振玉说,商代称首都为“大邑”。可是,“汤都商亳”,还是令人不免产生联想。

二,周族先祖后稷的曾孙叫公刘,他是周文王的十一世祖。因为躲避夏桀攻打,公刘率族人迁到了豳(bīn)。后来作于文王全盛时期的宗庙歌诗《大雅.公刘》记载了这段历史。诗中第三章译成白话是:“忠厚诚实好公刘,前去那个百泉旁,远望平原宽又广。于是登上南山岗,京地一切都在望。在那京师原野上,人人安居建新房,临时暂住也便当。说的说来谈的谈,欢声笑语喜洋洋”——或者是因为“南山岗”这个“高丘”叫“京”,或者这个地方的地名叫“京”,反正京和京师都说到了。

三,《集传》解释说:“京师,高丘而众居也。董氏曰:所谓京师者盖起于此,其后世因以所都为京师也”——后世称都城为京师,都是从这儿来的。《通释》说:“京者,地名。师者,都邑之称,如洛邑亦称洛师之类”。甲骨文里有地名叫“京”,不知道是不是指公刘居豳的这个地方?“师”在甲骨文中多用,一般指军事据点,也指王畿周边许多地点。

四,公刘居豳,一开始全族实力还比较弱小。史载,他致力于农业,使民众的生活大为改善,很多人前来归附他。周朝事业的兴盛是从此开始的。但是公刘在世时,周还没称国。他去世后,其子庆节继位,在豳(bīn)邑建立了国都——这是名副其实的京师了。学者们考证,豳就是邠,也就是汾。吕思勉先生说,周国这个都城,当在现在的韩城。又传了八代,古公亶(dǎn),就是文王的爷爷,率族迁到了周原。

(西岐周都)

五,随着周朝的建立,对“京”和“京师”的解释,就邪乎了。《公羊传.桓九年》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先秦时期还真不太行,按照《左传》说的诸侯“都城不过百雉”,乘以三或乘以五,天子之城也没很大——大约一平方公里左右。

京(睛)是高的省形“”和小会意而成的字。高指示高台上的瞭望阁楼,古代观风景的地方;小表示瞭望的阁楼较小,用于储藏珍惜的宝贝、经书等。借“睛”声表示瞭望的阁楼就像人的眼珠,是建筑物的精华之处。引申国都,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也是精英荟萃,物宝天华之地;居京之人有一定的优越感,以居京自矜、自豪。

地隆起为丘,人为之绝高地为丘,丘之绝高大者为京。京非每个地方人人可建,京都的山川河流、风物人文是顺天地自然之性造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