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活 > 正文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形式

2023-05-14 19:25 来源:促记网 点击: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形式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个例子,看看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男性患者,单身,博士研究生。说自己难以完成其博士的学业,还说自己对异性非常感兴趣。他认为自己的论文课题会极大地提高该专业领域的学术水平,并使自己成名,但他难以完成论文的第三章。他的导师似乎对于他的见解不 重视,这使他很生气,但也感到羞愧和缺少自信。他认为导师应该为他没有取得进展负责任,自己应该得到更多的帮助,他的导师应该替他做部分研究工作。他吹嘘自己的创造力,认为其他人都“嫉妒”自己的高超见解。他认为其他同事都是“呆头呆脑的蠢货 和拍马屁的家伙”,而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优秀,并梦想有一天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教授。

他对每个新接触的女性都会一见钟情。但在几次性接触之后,就会开始感到失望, 认为对方寡言少语、难缠和讨厌。他有很多“朋友”,但那些朋友都很快和他反目了,没有一个关系能够持久,因为他的自吹自擂和自私非常使人讨厌。例如,一次在圣诞节的时候他感到很孤独,就坚持要求一个最好的朋友留下来,不要去和家人团聚。那个朋友对此表示拒绝,并且责备了他的这种只顾自己的行为;而他也非常生气,决定再也不见那个朋友了。"

这就是一位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从他身上我们就能看出这类人可能有的特点:妄自尊大, 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智慧和成功的幻想,自我中心,这不仅令他人无法忍受,而且也给病人自己带来适应不良的痛苦。

为什么会患上自恋型人格障碍?

(1)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是由于拒绝型的家长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 对孩子表现出不爱和不接受的行为方式,使孩子感到不满足、被拒绝、没有价值,从而对世界充满警惕。其中一部分这样的孩子为了对抗这些消极情绪,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  认为自己实际上是非常优秀的,是被人需要和受到崇拜的。支持这种理论的研究表明,遭虐待、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死亡以及被领养的儿童发展为自恋型人格的危险更大。

(2)但另一些支持行为和认知模型的理论家认为,发展为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恰恰是被 过分积极的赞赏或溺爱所宠坏了的人,他们会因此而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价值。还有的理论家进一步假定,当一个人总是被父母或某个团体认为是“与众不同”时,自恋的症状就会出现。

(3)也有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自恋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正日益在西方社会中流行,主要是因为及 时行乐、个人主义、竞争和成功等观念在大范围的社会变迁中被强调的太多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一代’使个人主义发展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地步”。有研究表明,自恋型人格障碍正在日益流行。但也有可能这种增长是因为对这种障碍的兴趣和研究的增多而造成的虚假现象。

治疗

对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非常有限,成功的报告就更少了。

(1)对这种病人的治疗,主要集中于其被扭曲的自我(自我夸大感)、对他人评价的病态敏感和对他人缺少同情感方面。

(2)认知治疗的目标是用日常生活中实际可以获得的愉快体验,来代替病人的自我夸大的观念,用放松训练等应付策略帮助他们面对和接受他人的批评。治疗的另一目的,是帮助病人关注他人的情感

(3)因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常常伴有抑郁情绪,似乎更容易处于严重的抑郁状态。因此,对中年的病人,一般从处理抑郁入手。但这种治疗对实际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影响如何, 还难以得出结论。

附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诊断标准

(取自DSM-V,美国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一种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为)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起自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5项(或更多)症状:

1.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2.幻想无限成功、权利、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

4.要求过度的赞美

5.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的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7.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8.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9.表现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有:

(1)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坚信自己的与众不同;

(2)对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感到愤怒或耻辱,有着较为强烈的报复心和嫉妒心;

(3)时常幻想获得无限成功、能力、才气、容貌或理想的爱情;

(4)人际方面,只有其他特别的人或地位高的人才能理解他们,且只能与这些人交往;

(5)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6)缺乏同感共情,不愿意去了解或认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7)极度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期待享受特权和特别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