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 > 正文

​开国中将陈正湘:因何离开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

2023-11-21 06:54 来源:促记网 点击:

开国中将陈正湘:因何离开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

众所周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成立于1937年11月7日。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区下辖四个军分区,其中最强盛的是以杨成武为首的一分区。至于在一分区,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是第一团。第一团的灵魂人物则是团长陈正湘、政委王道邦等人,但是陈正湘却很快离开了一分区,这是为什么?

聂荣臻

这个故事,要从1937年10月开始讲起。抗战全面爆发以前,红一师被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师长杨成武改任为团长,他率领全团约1700人迅速来到了河北涞源。不久,原红一师政委邓华、红一团团长陈正湘等人也奉命来到了涞源。邓华任独立团政委,陈正湘任副团长,他们负责协助杨成武将独立团扩编为一个独立师。

陈正湘,湖南新化人,他出生于1911年。他比邓华小一岁,比杨成武大三岁。杨成武是福建人,邓华是湖南人,陈正湘和邓华算是同乡。却说陈正湘出身贫苦,年仅15岁就无奈加入了唐生智的部队。他参加过著名的北伐战争,后来于1930年参加了著名的新城起义,从此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因为作战勇敢,他迅速升任为一名团长。

杨成武

他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后来又参加过著名的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1936年,我军在陕北重建了红一师。他接替了杨得志的位置,改任为红一团团长,并且被选为红一师党委委员。1937年初,他奉命离开部队,来到抗大学习。大概在1937年10月,他被派往杨成武独立团担任副团长。

在涞源附近的紫荆关,陈正湘从商贩口中得知,易县此时只有一些伪军,没有鬼子,其战斗力比较弱。所以,他立即建议副营长萧思明:留下一个连防守紫荆关,用另外两个连去攻打易县县城。很快,我军顺利攻克易县县城,并且缴获不计其数的物资。这一战轰动了整个河北省,尤其是易县当地人赵玉昆,他因此极其佩服陈正湘。

邓华

在杨成武、邓华、陈正湘、罗元发等人的指挥下,独立团连战连捷,很快发展到约7000人。1937年11月,杨成武独立团被扩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师。全师下辖三个团,由杨成武担任师长,邓华担任师政委。三个团的团长和政委分别为:第一团,陈正湘和罗元发;第二团,黄寿发和袁升平;第三团,季光顺和张襄国。

团升级为师,团长杨成武升任为师长,政委邓华升任为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团参谋长熊伯涛升任为师参谋长。几个营长和教导员都升为团级干部,副团长陈正湘仅升为团长,团政训处主任罗元发仅升为团政委。不久,罗元发升任为师政治部主任,王道邦升任为第一团政委。可以说,独立团营以上干部,只有陈正湘仅仅升了半级。

陈正湘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独立团升级为师,为何没有给陈正湘安排一个副师长或者副师长兼任团长的职位。分析下来,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战争年代,我军许多部队很少设副职或不设副职,以提高效率;其次,陈正湘的资历略浅于杨成武,而且先于杨成武任红一团团长。他和邓华是同乡,关系也不错,所以引起杨成武的特别注意。

不过,第一团是独立师乃至整个晋察冀军区的头号主力团。由此可见,杨成武和邓华都比较重视陈正湘。独立师被改编为一分区,杨成武担任司令员,邓华担任政委,罗元发担任政治部主任,熊伯涛和黄寿发先后担任过参谋长。后来,邓华奉命离开一分区,带走了第三团。第一团和第二团,则始终被司令员杨成武牢牢掌控在手中。

袁升平

在一分区,杨成武最信任的人莫过于参谋长黄寿发、政治部主任罗元发、团政委王道邦、副团长邱蔚、卫生部长张杰……团长陈正湘、团政委袁升平、团长季光顺、团政委张襄国等人,相对来说,他们和政委邓华的关系更加密切一些。在一分区内部,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这为一分区后来发生一些出走事件埋下了伏笔。

1938年4月29日,陈正湘和王道邦奉命率领第一团离开易县,来到了涞水、涿县、房山等地。我军先是迫使伪军800多人反正,一度收复涞水、涿县这两座县城。接着,我军攻入了高碑店,占领了琉璃河,破坏了上百里长的铁路线。随后,我军横扫冀中地区,并且攻占容城县城。最后,我军带着上千名新兵,胜利返回一分区驻地。

王道邦

1938年10月,日伪军4万多人以阜平县城和五台山为核心,重点进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总部。第一团在陈正湘和王道邦的率领下,打响了著名的东西庄保卫战。根据杨成武的回忆,这一战惊天地泣鬼神,第一团主力和新三团的一个营联手作战三天,一共歼敌上千人。我军先后损失不下400人,还有超过700人被鬼子的毒气弹杀伤。

此时,第一团约有1800人,可谓是兵强马壮。1939年初,大批知识分子来到了一分区,第一团广大指战员的文化素质很快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年,著名的大龙华战斗打响了。这一战,第一团作为核心部队,联合友军迅速歼敌400多人,再次打出王牌部队的风采。11月,陈正湘和王道邦率部参加了著名的雁宿崖、黄土岭战斗。

阿部规秀

在雁宿崖战斗中,日军1500多人分3路向涞源之水堡、走马驿、银坊方向进犯,企图寻歼一分区主力部队和指挥机关。我军出动了三个团,其中第一团是核心主力部队。这一战,我军以节节抗击诱敌深入,将日军主力压缩至雁宿崖西北高地附近的狭谷。最终,我军集结优势兵力,一举击溃日军。据统计,这一战我军歼敌500多人。

战后,陈正湘并未离开,而是率领第一团留在原地附近待命。很快,日军约1000人在阿部规秀中将的率领下来到了雁宿崖附近。阿部规秀忙着带人收拢众鬼子的尸体,然后就地进行火化。经过观察,陈正湘敏锐地发现了战机。他认为,我军在雁宿崖附近有四个团,而日军只有千余人,完全可以再打一个类似于雁宿崖战斗的伏击战。

黄土岭战斗

于是,他立刻给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打电话,提议合兵围歼这股鬼子。就这样,举世闻名的黄土岭战斗很快打响了!这一战,第一团依然还是核心主力团,功不可没。据统计,我军一共歼敌900多人,并且击毙了鬼子的主帅阿部规秀。但是,我军各部之间的配合并不是太好,加上鬼子的援军纷纷赶来,最后我军无奈撤出了黄土岭。

可以说,这几场战斗是一分区的巅峰之作,也是陈正湘在抗战中的巅峰之作。在黄土岭战斗中,陈正湘不幸被鬼子的狙击手击中,他的左手负了伤,常用的望远镜也被打坏了一个镜筒。事实上,杨成武一直在黄土岭外围指挥作战,并未亲临一线战场。也可以说,在黄土岭战斗中,陈正湘是我军事实上的前敌总指挥兼任第一团团长。

战后,一分区成立了两个支队,每个支队下辖两个团。陈正湘升任为第一支队司令员,袁升平升任为第一支队政委。这个支队下辖第一团和新三团,都是一分区的核心主力部队。另外一个支队由易县的地方武装编成,由赵玉昆和王道邦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委。从表面上看,陈正湘的职位更高了,但是他实际上的职权远不如以前。

陈正湘在1940年1月前后,主动离开一分区,去了晋察冀军区养病。他为何离开一分区,主要原因是:1他是湖南人,和邓华是同乡,他们的关系也不错。但是,邓华和杨成武都特别强势,两人之间有一些隔阂,影响到了陈正湘和杨成武的关系。2打赢了黄土岭战斗,他却受到批评,而且他的助手熊招来被调走,他有些心灰意冷。

事实上,第一支队并未实际建军,陈正湘的职权一直是一个团长。助手被调走,他的职权和威望受到了影响。他个性倔强,加上他的伤口并未痊愈。所以,他愤而出走,去了晋察冀军区总部养病。此后,杨成武的爱将宋玉琳升任为第一团代理团长,爱将朱遵斌升任为第一团政委。就这样,杨成武彻底掌控了第一团这个核心主力团。

邓华走了,季光顺走了,张襄国走了,蔡铁根走了,陈正湘走了,袁升平走了,刘长生叛逃,赵玉昆叛逃……王道邦作为支队政委,监察赵玉昆不力,一度被停职很久;黄寿发升职,又被撤职,黯然回到了一分区;高鹏升职,又被撤职,黯然回到了一分区;新任一分区参谋长徐德操被批,主动离开;团长纪亭榭被撤,他愤而离开……

经历了这么多人事上的纷争,一分区的实力多少有所衰减。抗战后期,杨成武被调离一分区,改任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司令员。他的爱将萧应棠,接任为一分区司令员。至于陈正湘,他先是去了晋察冀军区总部养病,接着改任为其他军分区的司令员。但是,直到抗战结束,他再也不复在一分区时期的辉煌成就,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杨成武文武双全,精明强干,战功赫赫。但是他过于强势,和一些部下存在一定的隔阂。建国后,杨成武回忆过往,曾经反思过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当初过于年轻气盛,做了一些错事。在解放战争中,他和陈正湘曾经联合作战,两人都是纵队司令员。杨成武的部队缺员严重,一度借了陈正湘麾下的一个旅,但始终未归还这支部队。

解放战争爆发后,陈正湘一直在华北军区工作,他曾经担任过华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即第67军的前身。但是,他的身体一直不是太好,经常养病,所以并无比较突出的战功。建国后,他曾经担任过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1952年,他被定为准兵团级干部。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他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

插个题外话:陈正湘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他在离开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前,主动留下了常用的驳壳枪和那个曾经被鬼子击伤的望远镜。这支驳壳枪和这个望远镜,都是一分区发给他的战利品。按照规定,他离开一分区,可以带走这些物品,也可以交回这些物品。但是他个性耿直,光明磊落,还是毅然决然地交回了心爱之物。